随着核科学技术的发展,核技术的应用愈来愈普遍,“核”逐渐走进我们的日常,但由于缺乏了解,很多人依旧谈“核”色变。要做好核辐射的防护,确保核应用安全,就需要更加多的人知“核”懂“核”。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辐射的概念。
自然界中,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(-273℃)的物体都会产生辐射,也就是说一切物体都会产生辐射,以热辐射或其他诸多形式产生,绝大多数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。而自然界中的天然辐射分别来自太阳、宇宙射线及地壳中的放射性核素等,人类已经适应天然辐射的环境。例如,大理石一年的辐射剂量小于0.17mSv,等于吃1700根香蕉的辐射剂量。元素“氡”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放射性元素,大多以气态出现,通常蕴藏在天然石材中,对人体几乎不会造成了严重的伤害。而我们耳熟能详的核原料“铀”,实际上只占铀矿的百分之几,需要经过提炼浓缩才具备极高的放射性,还曾被用于瓷器和玻璃工业。因此,辐射无处不在,确实无需担忧。
依照是否能使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电离形成带电粒子(离子和电子)这一标准,辐射可大致分为电离和非电离辐射两个“家庭”。
其中非电离辐射能量较低,如紫外线、可见光、微波、无线电波等,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,我们身边的手机、电视、微波炉等都可能会发生,但正常使用不会影响健康。
电离辐射则包括α粒子、β粒子、质子、中子以及X射线、γ射线等,在足够强度下会对人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。其中粒子三兄弟α、β、γ是电离辐射中经常产生的三种粒子。α粒子质量接近质子质量的4倍,带正电,速度为光速的十分之一,穿透能力极弱,一张白纸就可以将它们挡住。β粒子质量相当于质子质量的一千八百分之一,带负电,速度是光速的十分之九,需要厚一些的铝板才能让他们停下脚步。γ射线,实际上就是光子,质量极限小,速度为光速,只有站在厚厚的混凝土墙后面才能免受高强度γ辐射的侵袭。
接受正当辐射,如医疗照射,我们要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,尽可能远离放射性污染区,利用铅版、铅衣、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。也就是,遇到上述提到的不同辐射情况、不同辐射粒子时,应在时间、距离和隔离的辐射防护三原则下进行防护。
核污染事件发生后,应及时进行应急防护,防止食品核污染。将食品放在密闭容器或冰箱内,事先没有封闭的食品应当先清洗再放入容器。另外,不要饮用海水淡化水。
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区域时,要对五官严防死守,如用手帕、毛巾、布料、口罩等捂住口鼻,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。
核污染事件发生后,如果留在室内,注意及时关闭窗户和通风口,使用内循环空气。在车上要保持车窗和通风口关闭,并采用车内循环空气。
若已经暴露在核辐射污染中,按时换衣服和鞋子。将暴露过的衣物放在塑料袋中,密封后做上标记并放在偏僻处。彻底清洗身体,换上干净衣服。
核污染事件发生后,避免淋雨,最好能够降低部位,穿戴长衣,帽子、头巾、眼镜、雨衣、手套和靴子等。脖子(甲状腺)部位的防护尤其重要。
人工核辐射在工业、医疗、农业、军事、航空航天、能源等领域已经有了愈来愈普遍的应用。例如医疗机构使用核素进行疾病诊疗,筑路工人使用核密度仪检测路基压实度。我们熟知的核能,作为高效、安全的绿色能源已经在能源供应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而核电站周围的辐射水平远低于天然辐射。食品方面,核辐射能抑制大蒜、豆类生芽,延长蔬菜、果脯的保鲜期。相当一部分的食物也是由辐射诱变作物制作而成的,例如我们常吃的大豆、水稻等,这些食物本身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。
日常生活中,地铁、机场等场所则普遍的使用X射线安检仪对行李进行安全检测,宾馆、商超室顶安装的烟雾报警器的离子传感器对烟雾进行探测报警,我们的生活已经与“核”息息相关,正确认识核辐射,善用辐射,应当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生活常识。